預計2025年胡志明市人口約1,000萬人,並成為世界級「超級都市」。本市會採取什麼政策,做好居民的社會保障?
丁書記:本市人口和麵積分別佔全國的10%和0.6%,但佔全國國內總產值和國家預算分別為23%和30%,外國直接投資佔全國的20%。
取得以上成就,重要原因在於落實社會福利政策。市黨部發揮既得成果和經驗,克服弱點,建立同步、有效率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制度。加速發展經濟社會;鼓勵各經濟成分、各類型企業大力發展經營生產,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,增加收入。提升各類保險質量,繼續有效落實扶貧計劃。促進新農村建設,發展經濟結合於環保、扶貧、就業、社會保障、社會福利等,實現農村永續發展。
我們繼續透過動員社會各類資金,以落實對革命有功人士的優撫政策及社會救濟政策。
新都會區的問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,它們為市民提供住宅、就業和文化活動,彌補現有市區的不足,從而提升整個城市的品質。其發展內涵各有不同,因地而異。在城市的各發展方向形成各自的核心,串連起來成為一條核心鏈。這正是本市完整的平面總體規劃。
新都會區是本市經濟結構轉變的關鍵,例如:守添區將是金融、貿易、服務中心;西北區是教育、醫療衛生、高附加價值綠色工業中心;第九郡是高科技工業中心;協福是涉及海運的工業、服務中心等等。
新都會區是本市相比週邊各省在經濟活動更有競爭優勢的物質空間,可以逐步減少造成污染的和來料加工的工業部門,以領先的態勢吸收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投資。